您的位置:首頁 >國際 >

中科院古脊椎所標本館成為全球自然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微動態(tài)

2023-03-24 08:01:36    來源:杭州網


【資料圖】

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3月24日,來自全球28個國家73家機構的學者在《科學》雜志(Science)聯(lián)合發(fā)表論文,通過對世界上自然博物館藏品進行的評估,發(fā)現這73家最大的博物館和標本館保存著超過11億件生物、地質、古生物和人類學藏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標本館位列73家機構之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立于1929年,而其標本館比研究所還要“年長”7歲。標本是古脊椎所的立所之本,是古脊椎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源泉。在中國人將化石作為科學研究的材料進行發(fā)掘和保存之前,大量被稱為“龍骨”的脊椎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的化石被西方人收集和運出中國,最終入藏于海外的博物館等機構。

以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及古脊椎所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古脊椎動物學家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研究后的化石收藏在古脊椎所的前身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并一直在古脊椎所保存至今。標本不僅要保管好、利用好,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增加新的藏品,填補脊椎動物化石在門類、地區(qū)和時代上的空白。得益于前輩們諄諄教誨的指導和身體力行的示范,古脊椎所經過90多年的努力,以46萬余件化石和人類遺存標本保留下亞洲最大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收藏,并通過其下屬的中國古動物館向公眾展出,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目前,全球有1000多家自然博物館,其中最大的博物館位于歐洲和北美。盡管這些博物館對社會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但對公眾甚至專家來說,其藏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獲取的。幸運的是,數字、同位素、成像和基因組技術以及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進步正在改變和擴大自然藏品的使用方式,大大拓展了可能的應用范圍。在全球范圍內,自然博物館每年接待超過1億游客,其收藏、節(jié)目和展品在激勵和教育廣大公眾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