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 >

品味城市設計之"美" 全國首個城市設計周在廈門舉辦|前沿熱點

2023-06-15 23:17:55    來源:福建日報

與會人員參觀展會。 見習記者 林梓健 攝

城市設計周展覽 見習記者 林梓健 攝


【資料圖】

城市更新主題沙龍 見習記者 林梓健 攝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全國首個以城市設計周來命名的規(guī)劃設計盛會——“2023廈門城市設計周”于6月8日在廈門順利閉幕,活動期間集中舉辦2場高峰論壇、1場主題沙龍、3項專題活動、2項公開活動展覽、2項活動典禮。

其中,高峰論壇聚焦“存量時代我們如何面向未來”“技術變革給城市帶來哪些改變”“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城市設計實踐為何重要”等問題。來自國內外規(guī)劃界、建筑界的專家學者大咖齊聚鷺島,通過思想碰撞與觀點交鋒,拿出國內外經典城市建筑案例作分享,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可落地的建議意見,共同探索轉型期城市發(fā)展新路徑,謀劃城市發(fā)展新藍圖,也為廈門城市發(fā)展注入“活水”。讓我們一起走進論壇看城市設計之“美”。

城市認同重在“氣質”

“廈門的整體空間是家園式的,沒有陌生感,這讓市民和游客都覺得很溫馨。在城市設計方面,通過細微的創(chuàng)意,讓城市空間更加生活化,打造出溫馨、美麗、高雅、宜居、宜業(yè)的城市?!眳⒓映鞘性O計周的福建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大師、廈門大學城市規(guī)劃系創(chuàng)系主任馬武定曾這樣評價廈門,也讓許多與會專家感同身受。

“建筑和藝術其實是相通的,對不同的建筑、不同的人和事的包容,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城市是需要精神的。”當今中國知名建筑師團隊——URBANUS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建合伙人孟巖在論壇上表示。

孟巖長期專注于中國當代城市語境下的建筑實踐及都市研究。“多年前初到廈門我就很驚訝,它天生麗質,有一種非超大型城市的氣質,城市建筑肌理保存得比較完整,沿街騎樓、各種各樣的小店,生活在這樣的地區(qū),隨時隨地有一種親近感。這種得天獨厚的氣質,靠的是長期的積累,造就出的‘熟悉感’讓廈門人充滿認同感和幸福感?!彼f。

孟巖主張“介入城市與重塑地方”。城市需要親近感和認同感,并規(guī)避千城一面、同質化傾向,這或是專家們眼中當代城市建筑美學的基本方向。

近年來,廈門邁出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的跨島發(fā)展之路,以集美新城等為代表的島外新城、城市建筑群拔地而起,在更高水平、更高標準上做好城市總體設計成為現實需要。

廈門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廈門將統(tǒng)籌推進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設,打造高品質生產生活生態(tài)空間,提高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著力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像繡花一樣去經營管理城市,在更高水平上建設城市大腦,更高站位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脈,讓城市更有顏值、更具內涵。

城市設計低碳綠色

“在城市的設計表達中,要關聯一系列細化的工作,即遵循因地制宜、節(jié)材高效、因時而變、長壽再生四大理念,以達到人、建筑、自然的有機融合,推動低碳綠色建設?!苯ㄖW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在論壇上表示。

所謂因地制宜,即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色,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空間;節(jié)材高效,則是建設材料簡約、建設結構精細;因時而變指的是建筑的動態(tài)功用,即“開合可控、大小可分、內外兼用、主次有別”;長壽再生則切中對城市建筑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的把握。

以廈門為例,早在2014年,廈門就因地制宜出臺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大力發(fā)展綠色建筑,在城鎮(zhèn)新建建筑中嚴格落實強制性節(jié)能標準,提高綠色建筑比重。

根據《廈門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條例》規(guī)定,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zhí)行建筑節(jié)能與綠色建筑標準,按不低于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建設;綠色建筑指標納入商品住宅用地出讓條件并實施監(jiān)管。2022年共有超過300萬平方米建筑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

記者從廈門市建設局了解到,去年廈門城鎮(zhèn)新建民用建筑100%執(zhí)行綠色建筑標準,全年竣工綠色建筑面積達1303.79萬平方米,城鎮(zhèn)新建綠色建筑占比、公共建筑節(jié)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廣應用、民用建筑能源資源消耗統(tǒng)計等指標完成情況均位居全省第一,受到省住建廳肯定。同時,以辦公、學校、醫(yī)院、酒店等項目為重點,推行公共建筑節(jié)能改造,去年共完成改造45.11萬平方米。

這一做法獲得了“實效”。多年來,廈門累計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完成公共建筑節(jié)能改造326.5萬平方米,全市每年累計可節(jié)約電力約5953.1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6萬噸。

城市更新雙向奔赴

2021年,是中國城市更新元年。3月,城市更新首次寫入國家五年發(fā)展規(guī)劃,成為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11月,住建部發(fā)布首批21個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名單,北京、南京、廈門等入選。

在城市更新和歷史文化保護中,如何實現雙向奔赴?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特聘院長張杰在主題沙龍上表示,城市歷史環(huán)境對塑造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不少城市的建筑遺產保護總量較低,需要有更多來自政府的引導措施。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韓冬青說,歷史文化保護中,社會共識的培育是重要一環(huán),只有當大家都意識到建筑的歷史價值,才能更好地推動保護更新工作。

歷史風貌建筑是城市文脈的載體。近年來,廈門市以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為契機,全力推動城市更新的同時,持續(xù)加大對歷史文脈、風貌建筑的保護力度,在更新和保護中力爭實現雙向奔赴。

去年,出臺《廈門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指導意見》,對城市更新的方式、實施程序、配套政策與資金保障進行明確,堅持“留、改、拆”并舉,綜合運用保護傳承、提升改造和拆舊建新等三種更新方式,對城市功能和人居環(huán)境持續(xù)完善和優(yōu)化調整。

其中,加大對歷史文脈、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是其亮點。以廈門市翔安區(qū)大嶝街道田墘社區(qū)的活化利用為案例,該社區(qū)擁有成片的紅磚建筑聚落片區(qū),2012年還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是為數不多的成片紅磚建筑聚落資源。

紅磚建筑見證了田墘的滄桑巨變,也飽含當地人的珍貴記憶。廈門市屬國企和地方政府合作,首先對社區(qū)內擬租賃房屋進行全面排查,重點關注D級危房。房屋流轉之后,再對每棟房屋進行針對性的結構加固,達到結構安全性B級及以上,并根據房屋特性結合當地特色進行優(yōu)化設計,修繕后的古厝再通過租賃的方式,形成民宿、植入產業(yè)、營造文旅氛圍,打造成了特色小鎮(zhèn)。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