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汽車 >

完全自動駕駛還有多遠,我們?yōu)楹螞]有技術話語權,能夠趕超嗎?

2023-02-19 11:27:58    來源:搜狐汽車

相信大家對“自動駕駛”這個概念都不會感到陌生,無論是在各類科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還是在各大科技公司的未來設想中,它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資料圖)

比如在《生化危機1》的開頭,導演就通過一個全自動駕駛的黑色車隊,來展現(xiàn)了保護傘公司的高超科技,這對于那個年代的觀眾而言,簡直就是無與倫比的亮點。

又比如特斯拉在前幾年推出的自動駕駛模式,以及各大社交平臺上曬出的范例,這些都讓人們對自動駕駛產(chǎn)生了憧憬。

但遺憾的是,我國在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雷達方面,仍沒有完全站穩(wěn)腳跟,這也是我國和全社會自動駕駛之間的距離。

那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項技術,我國還能完成趕超嗎,且讓我們從自動駕駛本身說起。

自動駕駛:逐步突破的新科技

自動駕駛,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能讓汽車實現(xiàn)自主行駛的技術,再通俗地說,就是可以讓車輛自己在路上奔跑,且無需人類操控的科技。

這聽起來很像是汽車駕駛層面的突然革新,但按照現(xiàn)有的發(fā)展進程來看,這其實是一場循序漸進的技術突破。

其中,L0指的就是無自動駕駛,即全人工駕駛,人類駕駛者需要全權駕駛車輛,而駕駛系統(tǒng)并不會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

而到了L3和L4,便就是成熟的自動駕駛級別了,在這兩個分級中,駕駛系統(tǒng)已經(jīng)可以完成所有駕駛操作,人類在車輛的駕駛過程中,已經(jīng)轉變?yōu)椤邦檰枴钡慕巧?,即只需要回答自動駕駛的問答,比如路線的選擇,以及速度的限定等。

當然,若是完全的L4等級,那人類甚至可以不用自主選擇駕駛模式,因為,自動駕駛系統(tǒng)會代替人類給出最優(yōu)方案,只是該項功能只允許在特定駕駛區(qū)域實現(xiàn)。

至于最終的L5等級,駕駛系統(tǒng)則可以全權替代人類駕駛,無論是路線選擇,還是速度操控,又或是停車位的爭取,人類都無需操心。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相較于L4的特定區(qū)域自動化,L5根本就沒有區(qū)域限定,就算是在地下停車場和山路這樣的特殊路段,自動駕駛系統(tǒng)都可以照常工作,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駕駛。

不過,就眼下的研發(fā)進度來看,人類距離L5級別自動駕駛的落地還非常遙遠,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眼下人類能算作成熟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其級別也只能達到L2。

更為關鍵的是,在自動駕駛的分級中,L2到L3正好是一次飛躍,可遺憾的是,人類社會似乎還沒有做好完全進入L3級別的準備。

L2到L3:科技方向存在分歧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的是,自動駕駛等級從L2到L3,它們之間主要存在兩個難點,那就是法規(guī)和技術。

法規(guī),這個很好理解,指的就是針對自動駕駛而施行的法律法規(guī),比如因自動駕駛而導致的傷亡,其責任如何劃分;又比如自動駕駛適行區(qū)域的劃定等等,這些都是法規(guī)方面的問題。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為什么從L0到L2時,不需要新法規(guī),而到了L3卻有了法規(guī)需求了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正是L3和L2之間最核心的區(qū)別,那就是進行駕控環(huán)境的監(jiān)控者到底是人類,還是自動駕駛系統(tǒng)。

簡單來說,在L2級別的自動駕駛中,系統(tǒng)雖然能夠控制方向和速度,但對車輛周邊情況進行把控的主體仍然還是人類。

可若是來到L3級別,那完成環(huán)境把控的主體,就需要變更為系統(tǒng),人類需要做的,僅僅是回答系統(tǒng)的問詢即可。

這意味著,人類在整個駕駛過程中的地位會逐漸邊緣化,那一旦發(fā)生事故,與人類駕駛員的關聯(lián)性就會有所削弱,甚至,還會出現(xiàn)系統(tǒng)全責而人類無責的情況。

同時,系統(tǒng)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這預示著,若是不進行自動駕駛區(qū)域劃分的話,那對于其他行人的生命安全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因此,從L2到L3級別,法規(guī)是首當其沖的難關,但值得慶幸的是,各國為了能盡快落實自動駕駛,都紛紛出臺了適應性政策,比如我國在2022年8月時,就發(fā)布了《關于做好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高精度地圖應用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

根據(jù)該文件的內容,我國將在廣州和深圳等地,建立固定的自動駕駛適行路線,以及特定的試行模式,以確保我國自動駕駛的測試能夠順利開展。

從這一點來看,法規(guī)這項難點已經(jīng)逐步得到解決,而除去法規(guī)一項后,便只剩下技術這一關了,而技術難關的關鍵則只有一項,那就是激光雷達。

自動駕駛所用的激光雷達,全稱為車載激光雷達(LiDAR),其原理和其他雷達相似,只是它發(fā)射出來的是激光,即通過激光碰撞物體的折射,來判斷該物體的大小,以及與車身間的距離。

同時,這種激光雷達還具備相當?shù)男畔⑻幚砟芰蛡鬏斈芰?,這意味著,它能夠對探測信息進行解析,并將其上傳到衛(wèi)星終端和車輛終端,以便于自動駕駛系統(tǒng)做出反應。

所以,我們其實能將激光雷達,理解成自動駕駛的眼睛,它能夠替代先前人類的目視判斷,從而讓自動駕駛系統(tǒng)也具備對環(huán)境的判斷能力。

不過,科技界中對激光雷達的運用仍存在爭議,即“弱感知+超強智能”與“強感知+強智能”的兩個方向。

其中,“強感知+強智能”模式強調必須要使用激光雷達,正如其名所述,這種模式需要超強的對外感知能力,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便只剩激光雷達,目前谷歌自動駕駛選擇的就是該方向。

而另一種“弱感知+超強智能”模式,則更強調智能分析的作用,即通過普通雷達來對環(huán)境信息進行基本的收集,之后交予超智能終端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得出最優(yōu)的路線和駕駛方法,現(xiàn)在最具代表性的采用者,便就是特斯拉。

這兩種模式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實現(xiàn)自動駕駛的辦法,且各具利弊,比如激光雷達的難點就在于造價貴,且技術具有壟斷性,要知道,世界激光雷達市場基本都被Velodyne公司壟斷。

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家企業(yè)想突破自動駕駛,都需要從Velodyne購入激光雷達,而這家公司作為行業(yè)“獨角獸”,在價格方面就顯得尤為自信。

而Velodyne在價格方面的自信,也就導致這種自動駕駛模式的成本非常高,要想投入實際運用,就過不了價格這一關。

當然,或許也正是源于這一點,所以該模式一直未能投入實際運用,反倒是特斯拉在越過了激光雷達后,已經(jīng)率先讓用戶實現(xiàn)了自動駕駛,只是礙于終端智能性不高,從而造成了不少自動駕駛事故,惹得多國紛紛禁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

中國的自動駕駛:或許能彎道超車

然而,無論是谷歌為代表的“強感知+強智能”,還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弱感知+超強智能”,我國在技術層面幾乎都沒有基礎,尤其是激光雷達領域,我國起步非常晚,核心技術掌握實在太少,要想實現(xiàn)自研自產(chǎn),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正如《中國科技信息》雜志在文章中所述:

“在激光雷達領域國貨幾乎沒有話語權?!?/p>

但根據(jù)我國科技發(fā)展的速度來看,未來是必然能夠追上歐美步伐的,只是所用事件或許要稍長一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自動駕駛目前已經(jīng)走出了“第三條路”,那就是“車路協(xié)同”模式。

這種模式和以上兩種模式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車路協(xié)同是讓路也同樣變得智能,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時,它不需要依賴激光雷達來感知路況,道路上設置的傳感器會主動發(fā)送路況信息給車輛終端。

換句話來說,車路協(xié)同模式下,激光雷達就不再是必備項,反倒是全覆蓋的5G網(wǎng)絡,以及超強道路基建才是重中之重。

顯然,相較于研發(fā)激光雷達,5G網(wǎng)絡和道路的建設,才是我國的核心強項,因此,在車路協(xié)同模式的加持下,我國很可能將會完成自動駕駛方面的“彎道超車”。

關鍵詞: 激光雷達 為代表的 法律法規(gu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