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69年前父母曾在此留下足跡 如今他帶來家的光影記憶打動觀眾 斯坦福大學教授來武漢“尋蹤”

2023-02-27 08:03:17    來源:楚天都市報

謝曉澤(右二)與哥哥謝楚澤(左二)以及家人一起去武漢六中父親曾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尋蹤 受訪者提供

謝家老照片:謝國德(左二)、謝映卿(左一)、謝映卿母親、謝楚澤(嬰兒)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李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在北京上學期間,寒暑假多次在京廣線鐵路上往返。每當列車經(jīng)過武漢,我都會想起小時候,我父母親給我講述的他們年輕時在武漢生活、工作的經(jīng)歷,想起在武漢出生的哥哥……”

隨著這段旁白,白雪覆蓋的京廣線鐵路,鐵路旁密密匝匝的矮房子以及剛剛建起的樓房,在鏡頭中一一閃過,訴說著一段久遠的往事——

一段家庭往事,一個時代印記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了中南局,武漢作為中南局的駐地,面向全國招攬人才。著名藝術家、現(xiàn)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謝曉澤的父親謝國德,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從廣東北上支援武漢建設,于1954年來到武漢第六中學(原上智中學)教書;謝曉澤的母親謝映卿放棄了在海南的公職,來到武漢結婚,找了一份在武漢硚口區(qū)的聾啞學校當校醫(yī)的工作,她懷孕七個多月時,坐公交車往返途中遇急剎車而早產,在武漢市第八醫(yī)院生下了謝曉澤的哥哥楚澤。因為生在大年初一,所以,謝曉澤的哥哥還有一個小名叫“初一”。一家人在武漢工作生活七年多之后,于1961年遷回廣東,現(xiàn)如今,謝曉澤的父親母親都已經(jīng)去世了。

將父母經(jīng)歷拍成影像作品,引發(fā)觀眾共鳴

謝曉澤是上世紀80年代清華大學建筑學畢業(yè)生,因為愛好藝術,后從事藝術工作,現(xiàn)在是國際知名藝術家、美國斯坦福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終身教授。謝曉澤用家中僅存的幾張老照片,結合父親生前的口述錄像,將父母親在武漢工作、生活的經(jīng)歷制作成影像藝術作品《尋蹤》,亮相于武漢美術館(琴臺館)武漢雙年展展廳,感動了很多人。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很感動,沒想到影像作品竟然有這樣的力量?!蔽錆h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張文博說,“我自己的母親也不在了,我經(jīng)常會有一種傷感,不知道怎么抒發(fā)?!敝x曉澤的《尋蹤》給親情找到了一個出口,很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鳴,給了普通人記述家族史一個很好的啟發(fā)。

2月24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漢美術館(琴臺館)負一樓,看到有觀眾在觀看謝曉澤的《尋蹤》,影像中帶有濃郁地方風韻的潮州音樂,自帶一種對逝去歲月的緬懷,影像最后出現(xiàn)一行字“獻給我的哥哥楚澤”。

來父母工作過的地方,完成“尋蹤”

就在一個星期前,謝曉澤帶著哥哥楚澤,來到了武漢美術館(琴臺館),一起觀看了這件影像作品《尋蹤》。這是謝曉澤的哥哥楚澤隨全家遷回廣東后第一次來武漢。

在張文博的幫忙聯(lián)系下,兄弟倆來到武漢第六中學,看了他們的父親1954年—1961年工作的地方;又來到武漢市第八醫(yī)院,看了當年母親生下楚澤的地方。至此,兄弟倆的“尋蹤”才算真正圓滿了。

2月26日,極目新聞記者聯(lián)系采訪謝曉澤教授,他告訴記者,“我常年生活在國外,2006年有機會在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就邀請父親、姐姐一家到北京團聚,一家人閑聊時談起往事,我就用錄像的方式,把父親這輩子的事情記錄了下來,錄了4個小時的錄像帶。拍的時候很隨意,沒有想過要做成作品,我的父親也就穿著睡褲和圓領衫,非常真實、樸素。我母親2000年就過世了,父親現(xiàn)在也不在了,這些錄像帶就成了我們珍貴的懷念?!?/p>

謝曉澤說,這次接到武漢雙年展籌委會的邀請,而且雙年展中一些板塊鼓勵藝術家創(chuàng)作與武漢有關的作品。楚文化、黃鶴樓等是集體記憶,是藝術家容易聯(lián)想到的元素,他想到的是比較私人化的記憶,就是他父母在武漢工作、生活過的經(jīng)歷,于是他就把老照片、家庭回憶錄像放在歷史變遷的長河中,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從構思到反復修改花了幾個月時間。

謝曉澤說,“尋蹤的意義就是為了記憶,我們從哪里來?前輩走過什么樣的道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生活?后輩從得到的零星信息中,整合出個體家庭的經(jīng)驗、悲歡離合的圖像,這樣的記憶,對于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可替代的?!?/p>

關鍵詞: 武漢美術館 來到武漢 新聞記者 影像作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