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送別馮天瑜,“先生,我們永遠懷念您!”

2023-01-14 20:07:19    來源:湖北日報


(資料圖)

1月12日,著名歷史學家、湖北省“荊楚社科名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在漢離世,享年81歲。聚散總是緣,離合總關情。14日,在馮天瑜生前創(chuàng)建的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走廊兩側擺滿了花圈,社會各界人士以這種方式,對馮天瑜先生作最后的告別。

兩院院士李德仁及妻子朱宜萱與馮天瑜相識半個世紀之久,相交甚篤,曾共同為數(shù)字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工作?;叵肫鹬两缓糜训囊簧畹氯收f:“他學殖深厚,知識淵博,著作等身,在史學、文學、哲學、戲劇、書畫等領域均有極深的造詣,是享譽世界的文史名家。馮先生一路走好,事功長存!”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文化史大師,馮天瑜辭世震慟海內外。前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主任卜松山(Karl-Heinz Pohl)教授說,聽到馮教授去世的消息,我非常難過;我對他非常尊敬;他是一個很好的人,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日本北州市立大學教授鄧紅說,遙想二十年前,先生來日本九州山口地區(qū)訪問,曾在我家小住一宿;第二天我們又驅車去下關、萩市參觀,住在一戶日本農戶家,“回憶往事,痛泣今日,先生音容,永記心懷?!?/p>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建中認為,馮天瑜重病纏身仍開壇授課、擊鍵著書,以他對學生的厚愛、對學術的執(zhí)著,深刻地詮釋了何為傳道、授業(yè)、解惑,何為師道、師德、師風。李建中回憶,2012年,武漢的夏天特別熱,攝氏四十多的溫度居高不下。課題組開論證會,特邀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參加,“記得是在武大人文館的五樓,馮先生頂著酷熱與會,趕到會場時已是滿頭大汗,一邊入座一邊脫下白汗衫擦汗……這個畫面如雕塑般永遠地刻在我的腦海,還有一行文字鐫在畫面下方: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p>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現(xiàn)任主任楊華教授回憶,馮先生一生謙和儉樸,看淡金錢,以他的年齡和聲望,大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但他從不衣著奢華,“甚至連西裝都不到兩套”。2018年,馮天瑜將“馮氏三藏”(書畫、信札、錢幣)悉數(shù)捐給武漢大學,其中包括其父馮永軒40多年來的珍藏,這批家藏中,有曾國藩兄弟、左宗棠兄弟的信函,有學者章太炎、康有為、梁啟超、黃侃的條幅,兼具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幾代人的積攢下來估值上億的文物,捐給社會,這是怎樣的無私!”楊華補充,馮先生看淡自己的身后事,曾多次囑托,要將家中藏書捐獻給歷史學院,“馮先生的一生,既是立言的學者,更是立德、立功的智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涂文學說,馮先生有著濃烈的鄉(xiāng)邦情結和家國情懷,對于區(qū)域文化研究深藏著復興鄉(xiāng)邦文化歷史使命感。他生前參與湖北武漢地方志編纂工作,在省、市副總篡位置上一干就是40年,此外還做了大量關于武昌首義、張之洞方面的研究。

“如果說,馮先生的研究僅僅在于歷史文化,這是遠遠不夠的。他像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一樣,絕不是關在故紙堆里討學問?!蓖课膶W說,馮先生對于湖北武漢區(qū)域研究與晚清以來的經世實學一脈相承,植根學術,直指當下。一方面,他的純學術的歷史著述基于強烈的經世意識,包蘊著對于當下區(qū)域經濟、社會與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智慧和有益啟示;另一方面,他的不少文章和演講以嚴謹務實的歷史研究和敏銳深邃的學術智慧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與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爸敝镣砟辏T先生還力主湖北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為湖北地方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心血與智慧。”

“馮先生把做學問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學術是他畢生的追求?!蓖课膶W說。

“馮老師與我進行過多次的合作??梢哉f,我和馮老師之間的跨度還是非常大的。”武漢民間文史收藏家陳勇是一位基層城管隊員,熱愛讀書和收藏的他對武漢的人文歷史頗有研究,曾與馮天瑜合著《國際視野下的大武漢影像》一書,“馮老師是一個大學者,我卻是一個基層城管;馮老師是文科資深教授,我卻沒有上過大學。馮老師平易近人,沒有絲毫架子,卻有了不起的人格?!?/p>

“馮老師曾說,‘要有圖有真相’,現(xiàn)在進入讀圖時代,不光要有文字記錄,還要有更多的影像再現(xiàn)歷史?!笔昵俺霭娴摹段浯罄险掌芬粫瑸槎撕现j愑陆榻B,2023年是武漢大學130年校慶,馮天瑜有一個愿望,就是出版《武大老照片》修訂本,補充近10年來收集的新的珍貴史料,讓更多的武漢大學學生,及關愛武大的讀者,看到更生動更清晰的武大影像,“我會更心盡力把這件事完成好,今年下半年武大130年校慶時,讓大家都能看到馮老師的這本書,感受到馮老師對武漢大學深厚的愛?!保ê比請笕接浾咛锱弼?/p>

關鍵詞: 武漢大學 湖北武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 讀圖時代

相關閱讀